「財務自由」是一個理想。是一個意境。

「財務自由」是一個理想。是一個意境。最有趣的是我發現年紀越大多人反而越少講這句話。

不信問一個六十幾歲累積不少資產的成功企業主,「請問,您是不是已經達到財務自由的地步。」他可能只會禮貌得嘴角微笑一下。卻不會回答你的這個問題。既沒有承認也沒有否認。有可能因為財務自由,應該是錢永遠夠用,可以自由自在生活不用擔心錢不夠用。但「錢永遠夠用」這個意境實在太無常。尤其是做生意的企業家都人都知道,生意不是賺就是賠錢,沒有所謂的「持平」。有的時候市場變化,新的競爭者出現,原物料價格波動,一個錯的決策,可能會把幾年的獲利賠進去,誰也不知道會不會永遠夠,是吧?

 

另外,到底要多少才算是夠呢?加拿大的中產階級基本開銷大約5到7萬。但是如果全家海外旅行,換新車,多吃外面的餐廳,稍微好一點的享受,一年就要7-9萬。如果家裡有孩子要唸私校,就一定超過10萬。那麼,我們在計算財務自由的標準,是要用基本開銷的6萬,還是舒服的生活方式的10萬呢?這算起來就會有很大的差異。

 

我作為Certified Financial Planer (CFP)在規劃計算,目前還是採取資產本位。也就是假設如果錢不夠了,可以把資產賣掉,多半假設客人90歲死亡的時候,還有資產剩下,沒有死前用完,就是足夠。跟客戶說”You are going to be ok.”。但是實際運作如果真的這樣算,實在太危險。一旦未來的時間內有投資失誤,資產實際價值低於預估,或由意外大額支出,就不OK了。假設人都到了80多歲才發現不OK,短少五年的十年的收入,到時候要怎麼辦?

 

最嚴格的算法是現金流本位。每年的被動收入加起來完稅後依然超過家裡的全部支出,還有剩錢能夠存起來,永遠不會動到資產,才是真正的財富自由了。

 

問題是這個算法,受薪階級單靠儲蓄和投資回報並不容易做到。因為家裡開銷要稅後10萬,以5%回報率倒推回去,還要把通膨算進去,很籠統的算要三百萬的投資資產才夠。另外自用住宅(價值大概一百萬)也要房貸都付清。

容易做到嗎?可以。但是年輕的時候,生活品質需要有所犧牲,而且必須要很認真的儲蓄和投資理財。才能在五十幾歲之後開始看得到成效。

 

聽到這裡,可能會有些人開始覺得有點洩氣。「對喔,好像很難耶。」

別洩氣。

A說,「我不想學鋼琴。因為我以前聽說鋼琴要彈得好,需要十年的苦練。」

B問:「你什麼時候聽說的?」

A回:「十年前聽說的。」

B:「。。。。」

 

總之,財務自由,就從現在開始吧。每踏出一步,就接近一步。

 

Tim Chuang, Principal Advisor

Radiant Financial Group

Share This

Copy Link to Clipboard

Cop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