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金的管理費MER太高了,我自己選股
一直猶豫是否寫這篇文章,因為我知道有很多人都有這個想法。我實在不想冒犯這些自己選股的投資者。而且理論上,這個看法並沒有錯。互惠基金每年的管理費MER一年大約2-3%,自然會侵蝕掉投資每年的的獲利。投資金額高的(例如五十萬以上)管理費會少很多,但就算大戶,全部的投資成本還是需要1.05%~1.25%左右。所以很多人自然覺得,自己買股票或ETF就好了,買互惠基金是給基金公司賺走了。
這個理論上是沒錯的,但在實務上不完全是這麽回事。我在這裡不是說那些對股市很有見解,而且有積極操作的那些朋友們。這些朋友這些很認真研究上市公司,並且有實踐購入股票。我說的是其他一般的中產雙薪家庭,需要養兒育女也在事業打拼的大部分人。很多人只因為手續費而決定自己操作,最後的結果很多不如預期。
什麼道理呢?第一,你沒有那麼多時間。第二,你沒有那麼多興趣。雖然在北美買股票似乎很便宜(甚至免費),但是不信你自己試試看。首先準備好5萬加幣作為投資資金。這個資金用現金或Line of Credit都可以。緊接著自己挑10個股票做一個投資組合,先研究一下他們的財報,看看他們的市場面圖,再上網看看其他證卷行,專家們的研究報告,然後寫下來你想在哪一個價位,和哪一個時間入場,哪一個時間出場。然後股票如果出現波動,你要哪一個價位做調整。然後在股市交易平台上把你的這些投資指令都設好,你自己看看感覺怎麼樣?我敢怎麼說,是因為我曾經試過了。真的要這樣投資的話,研究工作會很花精神時間,很多時候只有幾周和幾個月的熱度而已。簡單的汽車換機油,我們都會花錢去車行做了,為什麼投資我們非的自己做不可?
單股不像基金,單一股票的波動非常大,運氣好賺了一些錢不知道要不要賣,不知道要不要追,變得患得患失。賣了又怕會不會繼續漲。一旦股票跌了,而且跌很多的時候,焦慮,恐懼,罪惡感,會影響你很多天的心情。如果不幸股票很長時間沒有回來,面對配偶家人問起,真的很痛苦。
這還是好的呢;另一種常見的情況,我常遇到因為怕投資基金的管理費花錢,所以不買,又因為怕虧錢,所以不敢買。幾年後,他們會突然想到,跟我說,「啊!過了幾年,錢都還放在銀行的戶頭裡,都沒有利用,我聽說市場漲了很多了。但自我安慰也還好,我們也沒有賠到錢。我們年紀越來越大了,我們要好好投資了,我們諮詢一下。」諮詢過後,想了一想,又怕虧錢等其他原因擱置。就像電影「寄生上流」裡的一句名言:「什麼計畫不會失敗呢?就是沒有計劃。」
MER真的有那麼關鍵嗎?我們做個實驗,隨便挑一支股票,一天的市場波動有多少%?最少上下1-2%都有,是吧?很多時候甚至一天上下2-5%也很常見。
如果任何一天的波動都是3%,那麼早一天買,晚一天買是不是就有3%的差別了?雖然我們無法斷定明天是會上還是下,但是以一個客觀的宏觀角度看,一整年總共就2-3%的管理費,是不是真的那麼重要?如果你的理財顧問在低點的時候email提醒你進場,好的進場點早就抵得上一整年2-3%的MER好多倍,不是嗎?
投資要看一下管理費是沒錯的。但去糾結2-3%的管理費而無作為,更糟。
Tim Chuang, Principal Advisor
Radiant Life Financia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