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剛入行的時候,聽過一個故事。馬來西亞有一個老太太,她從年輕時候就開始在夜市場賣炒貴刁(炒麵)。她一年工作364天,只有農曆新年才休息一天。老太太很辛勤節儉,每天把微薄的收入存在銀行裡面。她只希望有一天不能工作的時候,銀行裡面有足夠的錢能讓她安心的度過晚年。

很不幸的,有這麼一天,老太太生了一場重病,住進醫院。無法工作了不打緊,醫藥費用高的嚇人。就這樣這麼一場意外,她銀行裡的錢,就變成醫院的了。想一想,這麼多年耶!那麼多個晚上,風雨無阻一盤一盤她幫客人炒的麵,賺的辛苦錢,就這樣幫醫院做了一輩子的工。只求溫飽的她,竟然晚景淒涼。
這個老太太的遭遇,是因為她完全沒有做任何的風險管理,如果她有做個簡單動作把這個風險轉嫁出去,讓保險公司來支付這個大病所產生的醫藥費和生活費,這個故事的結局就截然不同。
我常跟客人說,不管您有沒有買保險,您其實都有保險。什麼意思呢?沒有買保險的人,把每個月幾十塊,幾百塊的保費省起來,留在銀行戶頭裡。有一天如果生病需要很多錢,就可以把這些省下的錢拿來應付。你的銀行戶頭,就是自己的保險公司。
在加拿大或是台灣生病了還好有健保,但是生活費一樣會工作中斷而卯吃寅粮?真的遇到不幸的時候,您是要用保險公司錢,還是自己銀行戶頭的錢?當然用保險公司的錢比較好啦!因為,當生病痊癒了之後,保險公司的錢用完了,銀行的存款還在啊。這個辛苦的老太太,也是可以照著她原本的計劃,安享晚年,不是嗎?